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多赢策略,董卓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毫无争议的负面人物。史书和后世对他的评价出奇地一致,诸如权倾朝野的奸臣、暴虐无道的独夫、祸国殃民的乱臣等贬义标签如影随形。这些评价不禁让人产生疑问:一个既非名门望族出身,又如此不得人心的人物,究竟是如何登上权力巅峰的? 豪爽性格成就了董卓的仕途起点 关于董卓的出身,有人认为他并非真正的平民。确实,其父曾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,相当于现今的县级公安局长。但在等级森严的汉代,这种基层官职远非显赫,甚至难以跻身士族之列。当董父卸任归乡陇西临洮后,董家便彻底沦为普通百姓,仅比贫民略强而已。
展开剩余55%复出后的董卓更加圆滑。面对叛军时,他采取有利则战,不利则走的策略。当朝廷疲于应付各地叛乱时,董卓这种保存实力的做法反而受到嘉奖。最典型的是渭水之战,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,以捕鱼为名修筑堤坝,实则准备退路,最终成功突围。 随着实力增强,董卓开始觊觎朝政。十常侍之乱爆发后,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火并,召董卓入京。尽管何进反复无常,董卓却抓住时机陈兵河南观望。何进一死,他立即率军进京,挟持少帝,掌握了最高权柄。 暴虐统治招致灭门之祸 董卓堪称东汉首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。为彰显权威,他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多赢策略,废少帝刘辩,改立刘协(汉献帝)。这一僭越之举彻底激怒士大夫阶层,因为废立君主严重违背儒家忠君思想。加之汉室四百年根基深厚,董卓此举无异于自绝于天下。 更致命的是董卓的残暴统治。他不仅惯用酷刑镇压异己,更纵容部下在洛阳城烧杀掳掠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其军队掘墓发冢,奸乱宫人,致使民怨沸腾。为巩固权力,他收吕布为义子,却不知这匹豺狼终将反噬。 最终,关东诸侯组成讨董联盟,袁绍、曹操、孙坚等群起攻之。在相持阶段,司徒王允成功策反吕布。这个曾为利益弑杀丁原的猛将,再次为更大利益刺死董卓。董卓死讯传出,京城百姓歌舞于道,市井沽酒相庆。皇甫嵩随后攻破其老巢郿坞,将董氏满门诛绝。一个靠投机取巧登上权力巅峰的暴君,终以最惨烈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