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5年,河南商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里,诞生了一个名叫常玉清的男孩。他从小给地主放牛、砍柴,吃尽了苦头,也见惯了贫富差距。可谁能想到,这个出身贫寒的放牛娃,后来会成为红军将领、抗日功臣、新中国的开国少将启泰网,还曾在最危险的战场上坚守到底。
1929年,时局动荡,民间抗争此起彼伏。24岁的常玉清加入家乡游击队,第一次扛起了枪,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反抗压迫的力量。同年,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那一年,村里夜里常能听见传来的低语:有人在散发传单、张贴标语,讲述“穷人翻身”的道理。
1930年,游击队编入红军,常玉清成为红一军独立师的一员。随后红军屡次改编,最终成立了红四方面军。他先后在红九军、红二十五军任职,经历了鄂豫皖根据地多次反“围剿”。在紧张的战斗间隙,他常给战士讲解作战要点,也亲自带头打先锋。
在鄂豫皖根据地,常玉清先是连长、后来又任营指导员。他熟悉山间小道,每次战前都要亲自勘察地形。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要活下来,也要打得响!”1932年10月,红四方面军部分主力北上,他却留下来坚守根据地,负责重建红二十五军。白天修筑工事、夜里整顿队伍,饿了就啃干粮,渴了就捧溪水。
1934年11月,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之路。翻山越岭中,常玉清总是走在最前面,他清楚只有坚定不移,才能带领更多人活着到达目的地。1935年9月,他们抵达陕北启泰网,和其他红军会师。随后,他进入红十五军团,参与直罗镇、东征和西征战役,巩固陕北根据地,也为中央红军在陕北落脚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到达陕北后,常玉清还进入红军大学学习,系统掌握了政治与军事理论。他常在纸上画战术图,有时深夜灯火微弱,仍挑灯苦读。他说:“只有懂得更多,打起仗来才不慌。”
1937年,全面抗战爆发。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,常玉清编入115师344旅,任687团副团长,随部东渡黄河奔赴山西前线。平型关战役中,子弹在头顶呼啸,他指挥战士用机枪封锁要道,成功阻击了日军。战后,他站在山坡上,看着烈士遗体,神情久久未动。
之后,他随部挺进晋东南,投入根据地建设。他带队筹建兵工厂、被服厂,还发动百姓支前,保障前线物资供给。夜里,他常用小油灯记下当天缺少的布匹、弹药,反复琢磨解决办法。
1940年,常玉清奉命南下,赶赴皖东北支援南方抗战。次年初,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皖南事变,包围新四军主力。皖南事变后启泰网,新四军军部重建,他被调入新四军第三师,任第8旅副旅长。随后,他带队挺进苏北,参与剿匪、对日作战。
那时的苏北,既有日军,也有地方土匪和国民党顽固派。一次夜袭,常玉清带队摸到敌军阵地三百米处,突然遇雨,泥泞没到小腿,他嘱咐战士:“忍着,等信号弹!”等到信号弹升空,立刻发起冲锋,一举击溃敌军。
抗战胜利后,常玉清继续留在华东战场。先后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、涟水、盐南等战役,又在淮海战役中率部坚决阻击,配合主力合围敌军。渡江战役时,他指挥部队突破江防,为东南沿海的解放铺平道路。
新中国成立后,常玉清担任苏北军区副司令员、江苏军区副司令员,主要负责剿匪和维稳。他走村串户做动员,常说:“让百姓安心,天下才安。”夜里,他常在油灯下和干部们研究计划,白天还要巡查城镇安保。
1955年,50岁的常玉清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开国少将。授衔后,他仍坚守岗位,投入部队正规化建设。可多年奔波积劳成疾,1965年,常玉清不得不因病离职。离职那天,部队送行,他只是挥手淡淡地说:“听党指挥,继续干。”
离休后,他虽不在一线,但仍关心国防建设,经常写信给组织提意见。晚年,常玉清定居江苏,常有人来请教,他总是摆手:“我是老兵,说说经验罢了。”
1991年,常玉清因病去世,享年86岁。
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